close

英語學習方法:從鬼話到人話,中國人究竟應該怎樣學英語

 

中國人究竟該如何學英語,中國人學英語經歷的不同時期,學習方法也在不斷的演變,你還在用古老的英語學習方法學英



“A word is dead
When it is said,
Some say.
I say it just
Begins to live
That day.”
—Emily Dickinson
1.
十九世紀中葉,五口通商的結果使廣州成為中國人從實用角度開始學習英語的最早地方。當時在廣州出現了一本英語教科書,叫做《鬼話》(Devil's Talk)。其實,這部旨在教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課本不過是一種粗淺的、用漢語注音的英語詞彙入門書。例如:把today 注為土地,把man注為1884年上海的點石齋石印了一本可以被稱之為最早的英語900句的會話書,書名叫《無師自通英語錄》。這部書突破了《鬼話》只以單詞為核心的編排方式,而代之以譯成漢語的英文句子為核心。當然,它仍採用漢語的字詞來標注英文的讀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卻迫忒兒司阿兒則兒意因祭司不克。另外,英文在上海更發展成了以通俗的、類似打油詩一樣押韻的竹枝詞為載體的不乏趣味的洋涇浜英語,這就是所謂的別琴竹枝詞。別琴這兩個字原本是英文business(生意)的近似漢語讀音,後來英國人惡意地取笑這種不準確的讀音,於是就用pidgin這個發音相近的英文詞來表示胡編亂造的、不規範、不準確的英文。Pidgin English便成了洋涇浜英語的代稱。舉個例子博大家一笑:清晨相見好貓迎(早上見面說good morning),好度油圖噓闊情(相互問候說how do you do);若不從中市歸市(squeeze,意思是敲詐),如何覓市叫先生(先生為Mr.)。

2. 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在這一英語學習的啟蒙期,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特點是:1)完全以字為中心,簡略之極;(2)完全以漢文化的生存實境來強迫英文就範。換句話說就是:字本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中制夷。只是,依照這樣的方法學出來的英文真難為了洋鬼子。

3. 1898年,一個名叫馬建忠的人出版了一部影響巨大的著作——《馬氏文通》。這是國人寫的第一部漢語語法書,以歐洲語言的所謂葛郎瑪grammar)來系統地解釋古漢語的文言文。葛郎瑪這樣一種總結語言規律的方法被馬建忠拿來以夷制中,使國人茅塞頓開地感受到漢語文言文亦有語言規律可循。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進入這一以句本位為特徵的英語學習的理解期後,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一變而為強調語法,即注意力轉向到英文詞與詞之間的構成關係上,重視完整的句子,旨在理解英文的意義結構。對於啟蒙期而言,無疑這是一次英語學習方法上的革命。

4.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從此以後,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就再也沒能跳出這一如來佛的掌心:要麼強調詞本位,變著花樣背單詞,以為背下一部詞典也就等於掌握了英文;要麼強調句本位,東拼西湊些連編者自己都未必能解釋清楚為什麼學習者必須掌握的所謂精品句子,以為把這些精品句子倒背如流,就可以去瘋狂地征服世界。結果,中國人的英語學習熱從未減退過,而真正的英語交流能力卻似乎沒有發生革命性的進化

5. 怎樣才能告別啞巴英語,而讓自己的英語達到能夠進行交流的水準呢?首先,讓我們廓清一個重要的觀念。很多人都對中國英語教學現狀表示不滿,原因是中國的英語教學培養出的是一種啞巴英語。我曾對學生說,中國人要是真能發明出一種啞巴英語教學法,即學完英語後什麼都不會說了,那就太厲害了,因為學了半天最後什麼都不會說,那簡直就是一種奇跡。我個人認為中國人學到的並非是一種啞巴英語。不錯,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學習英語,學了若干年後,等到真正要開口說話時卻像啞巴一樣說不出達意的話來。造成這種現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中國人把對英語的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放在了同一高度上,把英語學習當成一種知識掌握,而不是當成技能培訓。這讓我想起莊子說的那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的一生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但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才會派上用場。所以說,中國人學英語必須把語言和交流分開思考。換句話說,學習全部語言不是目的。語言浩瀚無際,花一輩子時間也是學不完的。但人在日常交流中所能使用到的那部分語言,不過是語言中的滄海一粟。如果把大量的精力只花在語言學習上,試圖去征服語言的海洋,那我們就把大量的精力浪費了。而學到的東西大多是在交流中用不到的,或者說需要用的還沒有學到手。所以要學會從語言的汪洋裡舀起一瓢能解渴的水,而且要學會舀起哪一瓢,這兩點至關重要。如果從你舀的那瓢水中能看到交流的大海,那就對了。連錢鐘書這樣的大學問家都宣稱他的大作《管錐編》,也就是這個道理。他通過看到了整個世界。

6. 語言和交流是兩個層次的問題。語言為表達意義提供了基本的板塊,但它並不等於交流本身。學語言不是終極目的,因為語言並不是確定意義的惟一場所。也就是說,不要錯誤地以為:我知道了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我在交流中就能運用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語言層面上,我們只是對詞義進行了大範圍內的界定,但意義的真正理解在實際交流過程中才能實現。因此我說,所謂的啞巴英語其實是指學生學了很多的英語知識,認為每一個詞或短語對應著惟一一個意思,而忽略了在實際交流中意義是變化無窮的,它會涉及到感情、涉及到情景等多種因素。當需要用同一個詞來表達不同的意義時,就不會表達了,因此當然也就說不出來了,這就是所謂啞巴英語表現出來的最大特徵。這就像一部交響曲寫出來,不同的指揮家指揮定會產生不同的意思和效果。因為音樂在某種程度上說和語言是一樣的,它是一種在時間中實現的東西,它是流動的,飄忽不定的。語言就是樂譜,而交流是指揮下的現場演奏,關鍵是看現場指揮怎樣去闡釋樂譜。

7. 為什麼說只有熟悉並掌握了英語思維方式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呢?具體來說,交流的全過程由說者(speaker)和聽者(listener)這兩個因素決定。彼此要想準確無誤地理解對方,其中關鍵是兩個人在使用語言刹那間的思維過程或邏輯思維結構是否接近。舉個通訊的例子:大家使用的符碼都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我們很難截獲敵方的電報?因為敵方把電報符碼重新定義了。同樣的符碼對我方來說是一個意思,對敵方來說卻是另外一個意思。如果不能接近敵方的思維方式,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敵方符碼真正的意思,所以說我們要去破解它。但我們破解的不是符號本身,而是破解符號後面的思維方式,即依某種方式確定的意義

8. 究竟說什麼what to say,“怎麼說”(how to say it)能使我們同native English speakers之間的交流明白曉暢,這才是學好英語的關鍵,而不是我們中國人之間怎樣用英語交流能懂,因為我們只要學會了英、美人之間交流的思維方式,我們肯定能把英語口語練好,和他們進行無障礙的交流。所以說,我們要想掌握英語,別無選擇,那就是一定要學會去read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mind。只要我們掌握了他們的思維方式,我們肯定也就真正掌握了英語。

——如何用英文定義事物

1. 所謂定義,就是在交流中清晰表述某一事物的外觀形狀,本質特性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字典中對書面詞語的定義。由於口語交流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所以在短時間內用簡潔的英文依照英美人的思維方式用口頭給出準確的定義在口語交流中顯得尤為重要。

2. 漢語中我們定義事物有一個思維定式,即由表及裡地層層拆解。我們經常先從最外在特徵開始,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最後到達事物的本質。英美人的思維方式在定義時的表現是由裡及表,即首先揭示事物的本質或事物在世界上所屬的類別,然後再依照重要性遞減式地一層層展示特徵。用漢語語法的術語來說,漢語思維方式的定義呈現的是+的結構;我們只要先劃分出漢語定義中的偏的成分正的成分,然後進行拔亂反正,即讓調換位置,就會逐漸養成英美人定義事物的思維邏輯習慣。當然,若描述特徵的形容詞十分簡單(比如一兩個字的情況下)仍可象漢語那樣放置在主詞的前面。我們來看幾個例子,請仔細比較英漢兩種思維定式的差別。

示範1A synonym is one of two or more words || of the same language having the same or nearly the same essential meaning.

中文中我們說:同義詞指的是某種語言中基本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或更多的詞語。

示範2To jump is to spring || free from the ground by the muscular action of the feet and legs or, as in some animals, the tail.

中文中我們說:跳是借助腳和腿--某些動物也用它們的尾巴--的肌肉運動來躍離地面。

示範3Breathing is the process || of taking oxygen into an organism or body and giving off carbon dioxide.

中文中我們說:呼吸是有機體或生物體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過程。

3. 定義時應按照所定義的物件的詞性來組織口頭語言:定義名詞用另一名詞或名詞短語;定義動詞用另一動詞並且兩者都以不定式(to)開頭;定義形容詞用另一形容詞或短語;定義副詞用另一副詞或短語。例如:(名詞)A physician is a person who is skilled in the art of healing. (動詞)To demonstrate is to show by reasoning or proof. (形容詞)Healthy means being in a state of health or enjoying health. (副詞)Cowardly means in the manner of a coward.

4. 定義應當完整、簡明、易懂。

定義時應避免重複使用同一個詞,以免造成同義反復。

例如:() To approve is the act of approving something.

() To approve is to confirm formally.

定義時避免用when, where, what等引導的短語。

例如:() Illness is when you are sick.

() Illness is a state of disordered health.

() A bed is where you sleep.

() A bed is a piece of furniture to sleep or take rest in or on.

(本文選自遼寧教育出版社於20031月出版的《王強口語》系列叢書第一冊。)

——如何用英文清晰準確地進行描述

. 我這裡所說的描述是廣義的:既涉及到”(describe)也涉及到”(narrate),同時也涉及到描述的目的--傳達意義(meaning),也就是所謂的闡釋(illustrate)

. “”(description)是向人靜態地展現外界留給你的印象;”(narration)是向人動態地展現事情的發展及過程;闡釋”(illustration)則是通過具體的例子揭示事物或抽象觀念的意義(meaning)

. 英語學習者在用英文進行上述意義的描述時,常常受到母語思維方式的影響,難以有效地組織描述,或者描述出來之後令英美人不得要領。問題出在漢語思維方式傾向於強調普遍的東西而英語思維方式則傾向於具體的東西;漢語思維方式傾向於不分重點地羅列而英語思維方式則傾向于依照意義的重要性來進行人為地組織或加工。

. “細節性思維”+“清晰的邏輯結構是掌握英語描述的關鍵。所謂細節性思維指的是每當你要表達的時候,要求自己引用具體的東西來支撐你的表達或使你的表達具體化、清晰化,這也就是英文中總強調的突出要點”(point)的意思。泛泛而談而沒有具體細節支撐,對方則看不到(see)你的要點(point),自然也就不會明白你的意思。所謂清晰的邏輯結構指的是英美人所習慣的組織他們描述的框架,這一框架基本上由三個部分構成:

A 導引(the lead)

B 事件的流程(the flow of events)

C 收尾(the end)

. “導引是描述的第一步。在導引裡,你可以展示一個問題(set out a problem)、引入一個新的情況(introduce a novel situation)、提出某種挑戰(pose a challenge)、拋出一個令人吃驚的東西(pop a surprise)、問一個問題(ask a question)或者提及你的最初印象(initial impression)。導引只是提供必要的而不是全部的背景,不可鋪墊過長,一定要選擇有代表性的時刻切入;事件的流程在描述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因為所有相關的事件都在這一步按照一定的方式被組織成有意義的、有序的主幹(logical sgroupsof events)收尾"是完成描述的最後一步,收尾的時候一定要回應導引,解決了這個問題(resolve the problem)、展示了新情況要麼向好要麼向壞的變化(show the change of situation for better or worse)、成功或失敗地回應了挑戰(succeed or fail in 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解釋了令人吃驚的東西(make the surprise understood)、回答了問題(answer the question)、進一步印證或推翻了你的最初印象(prove or fail to prove your initial impression)

. 在用英文進行描述時,初學者應牢記兩點:A 漢語思維中描述一系列事件習慣採取的方式就是按照這些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一一展現。這樣一種方式對英美人來說十分枯燥無趣。英語思維方式往往打破這樣一種所謂的自然時間序列”(natural sequencesgroupsin time),按照講述者的主觀時間序列來一一展現。這一主觀序列的本質在於,他們總是先把自認為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後說第二重要的、第三重要的……把最不重要的留在後面說。例如:描述你第一次去上海的經歷。漢語思維往往是這樣的--先介紹上海的歷史、文化背景,然後抵達上海,上海現代化的市容吸引了你,你見到了上海的熟人,熟人要你一定去看看外灘的夜景,你看到了外灘的美麗,最後你依依不捨地告別上海返回家鄉。英語思維多半會這樣組織--期刊裡上海現代化的市容吸引了你,你抵達上海,你見到了上海的熟人,熟人要你一定去看看外灘的夜景,你研究並熟悉了外灘的歷史,你依依惜別地離開了上海,最令你難以忘懷的是你看到的外灘的美麗。B 講述時中國同學往往不知道說完一句該怎樣接著說下一句,以至生拼硬湊,想說什麼說什麼,讓自己跟著感覺走。其實英語思維中連接兩個句子的模式不外乎這樣幾種:a)句子A直接導向句子B(A leads to B.)b)句子B和句子A正好相反(B is the opposite of A.)c)句子A和句子B同屬一個相關的事件群(A and B both belong to the samesgroupsof related events.)d)事件A發生在事件B身上(A happens to B.)e)事件A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事件B(A happens because of B.)

. 千萬不要在一個描述中試圖說太多的事情,學會只選擇一件事情來說(talk about only one thing)。另外,要保證你描述中的每一句話緊緊扣住主題(stick to your subject),不要涉及毫不相關或關係不大的其他細節(focus on the one thing)。收尾要出人意料、引人入勝(make the end interesting)

. 下面我們仔細比較幾個具體例子來消化以上的論述。

例一:Can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ever replace teachers? (the lead)

——同意或反對意見

——舉出事實和資料{logical flow}

——相互爭論觀點

"Sure, computers can help kids learn," Bob says, looking at the rows of blinking screens in his classroom, "but I'd take a good teacher without computers over a poor one with computers, every time." (the end)

例二:(1) 對一隻寵物狗的兩種描述

Version A

We have a dog. Her name is Beauty. She is a bulldog (一種脖子粗,性兇猛的狗). She has a pretty face. She likes to catch rats.

評點:這一描述中出現的事件太多,不集中。Too many things about a pet dog!

Version B

One night when I was about to go to bed, my dog Bud gotsintosthe kitchen. He saw a box of cornstarch (澱粉) on the shelf. He jumped up and knocked it all over himself. In the morning when I saw Bud, he was as white as a ghost.評點:只圍繞一件事描述。Focus on one event. Stick to the subject.

(2) 描述一個星期六

Version A

Saturday I helped my mother clean house. Then I ran on some errands(跑腿辦事). When father came home at noon, he gave me ten bucks(美元). In the afternoon I went to a movie. The movie was terrible. I didn't enjoy it so much as the one I saw last Saturday. Next Saturday I am going again.

評點:描述乏味,事件太多,多數句子沒能緊扣主題,結尾無趣。Subject is not interesting. Not all the sentences stick to the subject. Too many things. The ending is boring.

Version B

Saturday my brother Tom said he would teach me to skate. So he let me take hold of a stick. Then he would pull me along. Once he let go of me. He thought it was fun to see me fall, but I didn't see the joke.

評點:題材有趣,所有的句子圍繞滑冰一件事來說,結尾出人意料。Interesting subject. Every sentence is talking about skating. The ending gives surprise.

(3) 描述放學回家的過程

Version A

Yesterday I went home from school. I saw many cars. I also saw some large trucks. I went home with my brother. We were very late when we made it home.評點:事與事之間無聯繫,沒有統一的主題。

Version B

Yesterday noon I saw a girl who had trouble with her car. She stopped at a street crossing (路口). When the traffic cop signaled(給信號) to go, she couldn't start(起動). There was a long line of cars behind her. After a while she finally started her car. I think she was frightened to death.

評點:主題突出,句子緊湊,只圍繞一件事說,結尾有總結性觀點。

. 中國同學訓練自己的英文描述能力時應按以下步驟進行:

A 想清楚要表達的主題。

B 用邏輯流程圖展示描述的結構,並且檢驗這一結構是否有效地組織了事件。

C 用有意思的細節擴展完成這一流程圖。

——英、漢轉換時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 英、漢雙語之間的轉換發生在三個層面,即:聲音層面(sound)、句子結構層面(grammar)和意義層面(meaning)。由於英、漢兩種語言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因此在進行它們之間的轉換(或更高標準:口譯)時,學習者應把握兩種語言的重要思維差異。

. 句子是語言中表達意義的基本單位。英、漢兩種語言的句子都可以靜態地這樣來看待:每個句子至少包含一個子句(clause);每個子句至少是由一個短語(phrase)構成;每個短語至少含有一個詞(word);每個詞至少由一個詞素(morpheme,例如:threatening可拆解成threat+en+ingrailway可拆解成rail+way)組成。

. 英、漢兩種語言中句子的主要成分都是主語”+“謂語,例如:(漢)我看過這部電影。這個句子中是主語,看過是謂語;(EnglishI saw the movie.這個句子中“I”是主語,“saw”是謂語。從大的方面來說,英、漢兩種語言是相似的,即通常都是先說主語後說謂語。兩種語言的重要區別則發生在連帶成分(賓語和補語)和附加成分(定語和狀語)上。例如:你在學什麼?”“我在學英語。這裡,什麼英語都是賓語。比較英語中的說法:What are you studying? I am studying English. “你在哪兒學?”“我在學校學。這裡的在哪兒在學校都是補足謂語動詞意思的補語。比較英語中的說法:Where do you study? I study in school.簡單的定語和狀語使用的習慣,兩種語言無大差別,如:好小夥子/a nice fellow;很幸福/very happy。區別出現在定語和狀語變得複雜的時候,如:He had four sons that became lawyers. 比較:他有四個當律師的兒子。He's coming downstairs with two sleeping bags over the top of his head.比較:他頭上頂著兩個睡袋走下樓梯。

. 從前引例句中我們稍做總結:主語+謂語是兩種語言共用的結構,因此雙語之間轉換時主語+謂語這一基本順序(倒裝只是特例)便是兩種語言表達時的重心。當涉及到連帶成分和附加成分時要注意兩種語言在表達層面上的差異,成分簡單,兩種語言表達時區別不大;成分複雜,兩種語言表達時區別較大,應引起充分的注意。

. 漢語大致來說呈現出一種資訊平面逐一堆砌的語言特點,並且這一堆砌是按照從外在特徵出發最後到達事物本質的順序進行的。例如:(漢)阿道夫·希特勒是一個奧地利海關小職員的第三次婚姻中所生的第三個孩子,這個奧地利海關小職員是個私生子。而英文則更加強調資訊的立體層次感,即一定要把資訊依照重要性分層揭示出來,重要性呈遞減的方式而不是像漢語呈遞增的方式,如:(English Adolf Hitler was the third son (第三個孩子)of the third marriage (第三次婚姻)of a minor Austrian customs official(海關職員)who(這個小職員) had been born an illegitimate child. 用圖表可以清晰地表現這一資訊層次:

EnglishAdolf Hitler was -->the third son -->of the third marriage -->of a minor Austrian customs official-->who had been born an illegitimate -->child.

(漢語)阿道夫-希特勒是-->一個奧地利海關小職員的(這個奧地利海關小職員是個私生子)-->第三次婚姻中所生的-->第三個孩子。

. 從上可以看出,漢語轉換成英語時,突出重要資訊的深層次結構是十分關鍵的;而英語轉換成漢語時往往需要顛倒這一深層次結構,即用一種相反的順序傳達出來。

. 從句法層次看,漢語即使是複合句也比英文的句子結構層次簡單(淺)。有人曾經開玩笑說,德國哲學家康得著作的英譯本難讀是因為一個句子中包含了太多的子句(clause),當你看到第一層次的子句時用一個指頭按住,看到第二層次的子句時再用一個指頭按住,等你用完了全部十個指頭,一環套一環的子句還沒有標注完,就像魔術師手中神奇的套盒從大到小像是永遠沒有窮盡。寫《威克菲爾牧師》(The Vicar of Wakefield)的十八世紀愛爾蘭著名詩人、劇作家、小說家Oliver Goldsmith 1728-1774)用相反的、子句前疊加子句的方法寫出了一篇有趣的兒童韻文故事名篇,故事是這樣遞進的:

This is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This is the Malt(麥芽),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This is the Rat(大老鼠),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This is the Dog, that worried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

(最後一句滾雪球似地演變成了):This is the Farmer who sowed (播種,種)the corn, that fed the Cock(公雞) that crowed (打鳴,叫)in the morn(早晨), that waked the Priest (神父)all shaven(刮過臉的) and shorn(剪過發的), that married (為……主持婚禮)the Man all tattered(衣著破爛的) and torn, that kissed the Maiden all forlorn(孤獨無助的), that milked(擠奶) the Cow with the crumpled (彎扭的)horn, that tossed(將……挑起來,高拋) the Dog, that worried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如果你能迅速用口語體把這一故事轉換成通順的漢語,就會馬上領悟兩種語言的差異。

. 最後再提示大家兩點:英文的書面語和口語從句法結構層次講也有差別。書面語多用層次較深的複合句,就像上面我們舉過的例子;而口語表達為了讓聽者在沒有文本參照的情況下清晰地捕捉住資訊,通常會採用以“and”一詞將若干個簡單句連接成的並列句這一扁平形式:

例如:[1] So I signed the contract and the phone rang and the guy was from a Chicago paper and said, “Tell me, is it Miss or Ms.?”

[2] I had come to a model agency one cold day, and an agent came out and said, “I want you to enter a beauty contest.”

口語表達中複合句通常也只使用含有一層子句的形式:

例如:[1] I never sign anything that I don't read.

[2] You prepare that one brief and file that one complaint and go before the jury and get twenty-five bucks for a kid that's had his skull split open by five police officer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vita6804 的頭像
    evita6804

    愛薇塔樂學英文

    evita68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